脱贫攻坚在路上,会昌这个地方点”田“成金

从会昌县城新区驱车向东,翻过一道山梁,来到了该县文武坝镇古坊村。古坊村是“十三五”省级贫困村,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24人,同样是在去年,全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。车行村庄中,主干道两侧成片的蔬菜种植基地让记者印象深刻。细细一问才知道,恰恰就是这片菜地,在古坊村的脱贫路上发挥了大作用。
秀美古坊村
郁郁葱葱的古坊村
富民增收产业带。一年前的春天,古坊村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在村里成立了。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,村党支部坚持产业优先,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,尽可能多地吸纳村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,进行果蔬种植。如今,合作社在村中已建成包含100亩大棚蔬菜基地、298亩露地蔬菜基地、350亩采摘果业基地和100亩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,果蔬种植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。
农户在田间劳作
古坊大棚蔬菜基地
初夏的早晨,记者漫步在3公里长的村中主干道上,只见两侧菜畦青青、村妇正忙。很难想象的是,摆在两年前,这里还都是一片水田。
“水稻是村里的传统产业,村里的耕地以前基本都是稻田。”古坊村驻村第一书记、文武坝镇常务副镇长郜邵华和记者算了一笔稻田收获的账:两季稻相加,若按晒干后亩产600斤算,一亩地一年也就千元左右的收入。由于村庄紧挨县城,村西头到县城新区的最短距离甚至不到一公里。近年来,村中不少夫妻到县城干起了泥水匠,丈夫做大工,妻子做小工,夫妻俩一天就能赚个300元。因为这个原因,村里不少稻田抛了荒。
如何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帮助村民脱贫致富?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成为村党支部成员的共识。
坐拥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,村党支部最终瞄准果蔬种植业,通过党员干部带头、能人参与,2016年3月,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。如今,村中的713亩耕地中,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转398亩,并将其从原先的稻田改造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。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不仅有每亩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,全村75户贫困户中还有超过40户被吸纳到了合作社中工作,能领取每天60元的劳动报酬。
古坊果蔬种植基地
来源:中国会昌(zghc2015)
文章:卞晔
编辑:温著华、杨鑫